ja_mageia

  • Wide screen resolution
  • De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You are here: 主 頁 澳門概覽 其他焦點
其他焦點 PDF Print E-mail
Monday, 10 September 2012 07:44

 

其他焦點

 

區域合作

加強對外經濟合作,包括發展雙邊和多邊經濟關係以及強化區域經濟合作,是澳門特區政府既定的發展策略。

面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新一輪改革開放,澳門利用自身獨特的優勢,逐步發展成為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服務中心,2004年開始舉辦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等定期及不定期的多項區域經貿交流活動,既促進泛珠三角區域的合作,也為外商到珠江三角洲投資和發展提供合作的平台。

特區政府也繼續加強與新加坡、日本、香港、台灣等地經貿交流與合作。同時,有效發揮本澳與歐盟、拉丁語系國家,尤其是與葡語國家傳統聯繫的優勢,更好地擔當內地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的橋樑。

2003年10月,內地與澳門簽訂《內地與澳門關於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同年,首屆「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及「國際華商經貿會議」亦先後在澳門舉行,突顯了澳門連接珠江三角洲、葡語國家和世界華商之間的平台作用。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上,參與各方簽署了「經貿合作行動綱領」,確立了彼此間的合作,2004年在澳門設立論壇常設秘書處。2006年9月,第二屆論壇部長級會議在澳門舉行,簽署《經貿合作行動綱領(2007年-2009年)》。 經過多年的努力,澳門作為中葡經貿合作的服務平台得到進一步認同和鞏固,澳門在促進中葡經貿交流與合作的作用進一步受到各方的重視。中國與葡語國家的雙邊貿易和投資均快速增長,2007年貿易總額高達463.5億美元,提前兩年達到了第二屆部長級會議確定的450-500億美元的目標。2009年中國與葡語國家進出口商品總值為436.2億美元, 2010年1-8月為585.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61%。

 

澳門輕軌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確立後,珠三角區域融合的步伐不斷加快,區內的軌道交通網絡正在急速興建,在交通基建上突顯區域一體化、同城化,構建粵港澳都會圈和優質生活圈的發展需要。因此,早於2002年,澳門政府提出:“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政府將會引入全新的集體交通系統"的理念,希望藉此同時能改善澳門居民的出行情況。

澳門政府並於2003年正式開展了構建輕軌系統的研究工作。在首份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確定了澳門建造軌道運輸系統的目標和需要,並建議澳門軌道交通系統採用輕軌系統。2005 年啟動可行性研究。

經過多年的深化方案研究及廣泛徴詢澳門社會對興建方案的意見和建議後,澳門政府於2009年10月公佈“輕軌系統第一期2009興建方案",落實車站總數調整為21個。為照顧澳門世界遺產景觀,以及預留與未來輕軌第二期的地底軌道連接,媽閣站改為地底站並擴大車站規模,以配合作為本澳和區域交通接駁的綜合交通樞紐。同時媽閣至南灣的南、西灣湖段軌道改為隧道,西灣湖站設施地底,南灣湖站設於地面。方案針對本澳城市定位及區域交通融合的需要,預測輕軌尖峰時段每小時單方向最高載運量將逐步上升,由營運初期8,000人次增至2020年 約14,200人次。

而輕軌工程正式於2012年2月正式動工,並率先興建氹仔市中心的路段。 澳門輕軌氹仔市中心段介乎西灣大橋氹仔出入口至氹仔排角望德聖母灣大馬路),全長1.94公里。未來,澳門輕軌與廣珠城際軌道將透過在蓮花-橫琴的無縫換乘對接,並透過它接通全國的城際及高速軌道網,把澳門與全國各地連接在一起。

隨著綠色低碳的軌道交通逐漸成為珠三角區域客運系統的核心,這對澳門交通規劃、尤其是軌道交通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由過往單純考慮市內交通需要,提升至與區域交通網絡無縫銜接的新定位。未來,澳門輕軌系統的服務定位、載運能力和設備配置,也必須能夠配合和適應區域融合,以至可持續發展等新形勢,才能滿足把澳門參與珠三角區域發展,以及把澳門建設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為保持澳門在珠三角區域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競爭力創造有利條件。未來,透過交通基建設施的對接,能夠加強區內城市的聯繫,令粵港澳之間合作更為緊密。

 

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中国建設中的跨海大橋,連接香港大嶼山、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於2009年12月15日正式動工。這座連接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珠海經濟特區的跨海大橋全長接近50公里,主體工程長度約35公里,包含離岸人工島及海底隧道,將會形成「三小時生活圈」,縮減穿越三地時間。大橋的設計壽命為120年,預計於2016年完工。大橋落成後,將會是世界上最長的六綫行車沉管隧道,及世界上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港珠澳大橋的落實,構建成珠三角經濟一體化,三地借助大橋建設帶來的積極效應,有利推動珠三角區內的產業發展。

港珠澳大橋是解決香港與內地(特別是珠江西岸地區)及澳門三地之間的陸路客貨運輸要求、建立跨越粵、港、澳三地,連接珠江東西兩岸陸路運輸的新通道,港珠澳主橋從西端珠海拱北對開的人工島伸展至東端近粵港分界線的海底隧道東人工島,是一條三線雙程分隔車道,並採用橋隧結合方案,包括一條長約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及兩個人工島。

興建資金方面,三地政府同意注資人民幣157.3億作為港珠澳大橋主體資本金,其餘的建設費則透過貸款進行融資,三方按照早前的共識,各自承擔其境內的口岸及連接線的建設。在此基礎上, 三方共同承擔大橋主體的建設,其中,中央決定出資投入項目建設,連同廣東省的出資,內地合共出資70億元人民幣。香港方出資67.5億元人民幣,而澳門則出資19.8億元人民幣。三地的出資額合共157.3億元人民幣,分攤費用的比例為:內地佔35.1%、香港佔50.2%、澳門佔14.7%。

 

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

根據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 議審議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權澳門特別行政區對設在橫琴島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實施管轄的決定》,以下簡稱之為〝決定〞,正式批准把橫琴島約1.0926平方公里土地給予澳門特別行政區建設澳門大學新校區。

根據〝決定〞所述,項目建設期間使用國內法律,建設完成後交予澳門特區按澳門法律實施管轄。

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項目有關決議的合作框架協議之精神,項目將以粵澳合作方式開發模式,在符合法律前提下,項目實施以先行先試,制度創新推行。

於澳門回歸十週年慶祝日子,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9年12月20日主持橫琴澳門大學新校區奠基儀式。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項目的關注。

中央政府考慮到澳門人才培育的迫切性,對於橫琴島澳門大學新校區用地的審批高度重視,在項目審批的過程中要求特區政府必須全力推進項目的建設工作,要求廣東省政府及珠海市政府全面配合,並爭取在2012年內完成新校區的建設,以回應澳門人才培育的迫切需要。